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天地 >> 内容

建构地方文化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马永祥

  摘  要:学校课程承载着促进学生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功能,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借助地方文化这个载体。本文从建构地方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关注点及途径等三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职业院校   地方文化   课程

  民间文化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课程,对文化传承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建构地方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的文化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界,每一个民族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都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越是民族的文化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个性的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的根基——文化传统,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就会在当今世界浪潮下迷失方向。亨廷顿指出:“有些国家领导人有时企图抛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适从的国家。”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这是被漫长的人类发展史所证明的。可见,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要求。
  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有受到周围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既有民族文化也有外来文比,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更甚。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渊源,独有的地域特色,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教育效果也更佳,地方文化的精髓甚至可以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都有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学校课程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双重任务,利用地域优势,开发地方文化课程,可以宏观学生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向创生。

  二、建构地方文化课程的关注点

  建构地方文化课程一是要突出课程的文化性,即利用地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精神世界;二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价值取向——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对家乡文化认同的统一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各地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接触优秀的民族文化,利用各地优势,进行适当的文化陶冶。另外,还可以把地方文化资源加以系统地整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课程中,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全方位感知地方文化、创造发展地方文化;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幼儿对家乡文化认同感的统一。因此,在建构地方文化课程中,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人文内涵,关注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让学生全面了解地方文化,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要关注文化中的人文内涵。
  (二)内容选择——凸显文化和学生经验的紧密结合
  地方文化固然是历史的结晶,但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文化所蕴涵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化就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跳动在我们现实生活强劲的脉搏里。如海陵盆景、泰兴木偶线、姜堰砖雕、兴化刺绣、高港宫灯;溱潼会船节、泰兴银杏节、郑板桥艺术节等。这些具有鲜明文化性的艺术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课程编制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地方文化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儿童经验本身怎样早已包含着正如组织到系统化的科目中去的那些同类的因素——事实和真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儿童经验的本身怎样早已包含着在发展和组织教材达到现有的水平中已经起着作用的那些态度、动机和兴趣”。职业院校学生虽然自身具有组织经验的能力,但在课程上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系统化,将零散的经验系统化为更完整的经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已有经验,又要考虑到这个文化本身的价值及其对学生的价值。即一个内容的选择既要凸显它的文化性,又要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如水文化是泰州城市文化之源,泰州是江、淮、海三水汇聚,清、浑、咸三味交织的特色城市,古时别称“三水”,在市区分布着众多的河、沟、塘,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多、元代马玉泠麟、唐代王维、明代储巏、清代康发祥都曾发表过感叹。通过组织学生徜徉东城河,拍摄美影,举办摄展,回顾身边的河流让学生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

  三、建构地方文化课程的途径

  了解地方文化必须借助于地方文化课程,目前,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的课程,有些通过专题活动展开,但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文化性不足,就事论事,停留在资源现象上,对文化内涵把握不足,我们认为,建构地方文化课程,必须加强研究,编辑教材,开设课程。
  (一)以课题为载体,加强对泰州地方文化的研究
  泰州具有2100多年。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先民祈盼“国泰民安,龙凤呈祥”,泰州之名从此而始。素有“流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的古之海陵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饮誉神州。这里江海交会,气势磅礴,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书法评论家张怀灌、教育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评话宗师柳敬亭、“棋圣”黄龙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宋代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抗金名将岳飞、《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民族英雄林则徐、书画大师齐白石等等均在此主攻或兴业。泰州也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乡,为泰州历史留下了更加璀璨的一页。
  我校以立项课题为载体加强对泰州地方文化的研究。江苏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泰州本土文化与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006年9月启动,2008年3月结题,课题组教师实地考察了本地旅游和教育资源,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精心分析,不断完善课程目标,编写了《泰州本土文化与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案》,设计了《泰州文化课程纲要》。
  (二)编辑《泰州文化》选修教材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力量编辑《泰州文化》选修教材,从十二个方面对它的文化一一介绍:泰州文化中的历史名贤,以泰州市名的学派、泰州名人故居与著名建筑、泰州的教育文化、独特的盐税文化、泰州水文化、异彩纷呈的宗教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民俗文化、永葆魅力的戏剧艺术文化,多彩多姿的美食文化、新域风光等,这种教材穿越历史,跨越时空,系统又独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开设《泰州文化》选修课程
  2007年下半年,我校开设了《泰州文化》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阅读、参观、讨论、建议、访谈、表演、搜寻等方法,学生的选修率非常高。近二年的选修课证明,《泰州文化》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秋勤、戴苇,泰州文化   校本教材   2007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